English

国产影片呼唤“名牌”

1999-06-02 来源:生活时报  我有话说

随着国外大片的不断引进,目前国产电影所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少,在观众心目中的信誉也日趋下降。电影界有关人士指出,树立国产影片中的“名牌”已迫在眉睫。郑州晚报对此进行了分析报道。

众所周知,市场上的各种商业“名牌”,基本上都有良好的市场占有率。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,只有被观众所接受,才能赢得市场,赢得票房。国产影片的“名牌”从一般意义上来说,应该是那些获得“金鸡奖”、“百花奖”等国内电影界两种大奖的影片。但事实并非如此,近两年究竟有哪些明星捧走了金鸡影帝、影后的桂冠,什么片子中了大奖,观众大多不能言详。相反,对那些国外的奥斯卡获奖影片,国内观众不但如数家珍,还争相购买光盘、录像带留作收藏。

另一方面,国产影片的票房收入离国外大片的票房收入也相去甚远。投资上亿元的国产大片《鸦片战争》,在全国上映票房收入为7200万元,可以说是国产影片中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之一。而一部《泰坦尼克号》在全美票房收入超过4亿美元,合35亿元人民币,是《鸦片战争》的44倍。尤其令人担忧的是,现在的大多数国产影片根本没有观众,更谈不上抢占市场份额。据调查,在北京电影市场每年投入的百余部国产影片中,收不回版权及拷贝费的占70%,保本持平的占15%,真正能收回成本赢利的仅占15%。

北京零点调查公司对全国5个城市1500多名市民进行的一次关于国产电影的调查,结果显示虽然有46.9%的受访者表示看电影是最喜爱的娱乐方式,但经常看国产影片的观众比例还不到10%,观众对国产影片普遍表示不满。

国产影片生产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,原因是多方面的。电影界有关人士分析认为:一是国产电影生产与发行脱节,摄制人员与发行人员各把一头。导演只管拍片不问市场,发行放映公司统购统销,垄断经营,都不必考虑观众的喜好,所以拍出的片子也得不到观众的承认;二是部分从业人员为评奖而拍片,只对评委不对观众,制造出一些劣质的“名牌”。不少获奖影片与大众普遍的审美心理严重错位,专家叫好的,观众不买账;观众爱看的,专家又不认同;三是部分影片粗制滥造,缺乏创意,不但不能吸引观众,反而引起观众的反感,产生负效应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